开篇语
街巷烟火从蒙尘的底片中苏醒,在数字光影里焕发新生。这些凝固着昆明城市共同记忆的影像,是岁月沉默的见证者。
依托云南省摄影家协会历史影像资料库,即日起,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与春城晚报-开屏新闻联合推出“时光昆明”栏目,每周出版一期。
本栏目邀你一起在光影里,寻找老昆明故事,遇见旧时光里的自己,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。
云南省摄影家协会历史影像资料库中,有一张拍摄于1969年的黑白照片。画面中,昆明武成小学教师李慕贤坐在菜地里,手持粉笔,身前的黑板上写着数学算式,学生们拿着纸笔或算盘,专注地跟着她学习算数。
▲昆明武成小学教师李慕贤在田间教学 刘建明摄于1969年
“看到这张照片,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妈妈年轻时的样子。”李慕贤的儿子汤建民指着照片,思绪回到50多年前。1970年前后,武成小学每月都会组织学生前往梁家河、红联乡、潘家湾等地开展劳动课。
展开剩余74%在田间地头,学生们不仅参与背谷穗、栽秧、种菜等农活,还能学习农业生产知识。李慕贤会趁着劳作间隙,给孩子们讲授数学、语文知识。在田间地头,一堂堂生动的课变成了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线。“这种上课方式特别受学生欢迎,不用待在教室里,能亲近自然,大家的学习劲头更足了。”当年的教学场景在汤建民的脑海中清晰如昨。
照片中的李慕贤年仅37岁,梳着利落的齐耳短发,一副干练的模样。“妈妈每天出门前都会精心整理着装,虽穿得很简单,但总是干净整洁,她说要以最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学生。”汤建民说,“妈妈也常常叮嘱我们‘生活要勤俭节约,做人要诚实,学习要努力’。”
▲李慕贤的儿子汤建民和老照片合影
1952年,20岁的李慕贤来到昆明武成小学,开启了长达40余年的执教生涯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学课堂上,教师多是“全能型”人才,既教数学又教语文,有时还兼顾图画、音乐等课程。面对一个年级四五个班、每班40多名学生的教学任务,李慕贤从未有过一丝懈怠。
“妈妈对学生特别负责,不仅能记住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,还经常利用课后时间给需要帮助的学生补课。”在汤建民的印象里,母亲每晚都会在台灯下伏案批改作业、备课,常常忙碌到深夜11时多。到了20世纪80年代,李慕贤凭借出色的教学能力获评“云南省特级教师”,主攻语文教学。为了让课堂更生动有趣,她亲手制作了大量教具,尤其是生字生词卡片,几乎堆满了家中的书桌。
除了课堂上的严谨认真,课下多才多艺的李慕贤也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。每逢学校举办活动,她都会站上舞台,为孩子们拉手风琴、唱歌、跳舞。每年教师节,她都会收到学生们寄来的祝福卡片和照片,其中一张来自云南歌舞团知名演员的舞台照让她格外珍视,那是她教过的学生寄来的。“妈妈拿着照片看了又看,跟我们说‘我的学生出息了,能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了’,那种骄傲和感动,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。妈妈把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孩子们身上。”汤建民笑着说。
李慕贤对教育的热爱,如同接力棒,在这个家庭中代代相传。20世纪70年代末,她的二儿子汤建荣成为昆明师范专科学校的一名英语教师。2003年,孙女汤慧进入武成小学成为一名语文教师。
▲汤慧小时候最喜欢和奶奶待在一起
如今,汤慧已从教22年,但奶奶的教诲始终萦绕在她耳边。“教育是个良心活,要对每个孩子负责。”汤慧说,这些年她始终以奶奶为榜样,认真讲好每一堂课,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。“我的梦想,就是像奶奶一样,把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,桃李满天下。”
▲从教22年,汤慧梦想和奶奶一样桃李满天下。
从1952年李慕贤站上讲台,到如今汤慧继续在教育一线深耕,这个家庭的教育传承已跨越73年。李慕贤一家三代的故事,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——它能跨越时光,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生根发芽。
策划 邱滨 马艳琳
开屏新闻记者 周柯妤 王宇衡 摄影报道
责任编辑 猫恩泊
责任校对 李鸿睿
主编 严云
终审 编委 李荣
发布于:云南省富豪配资-网络配资公司-配资网上配资-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