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没派兵去乌克兰,马克龙这场政治大赌注就赔了盘底,导致法国总理也辞职了,整个欧洲都受到牵连。事情的发展似乎比外面预想的还要快,还要乱。至于贝鲁的下台,是因为法国财政政策的分歧引发的,还是说明马克龙的执政基础已经动摇?法国政治局势的连续震荡,会不会让欧洲的政治经济陷入更大的泥潭?
9月8日那天,法国国民议会本来就只是一场正常的讨论,结果却变成了压垮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。投票出来,反对票有364票,支持 only 194票,贝鲁领导的政府就这样被否决了信任投票,不得不辞职。说实话,这位年过七旬、被马克龙视作亲密伙伴的总理,这次败局几乎早就注定了。
自从去年底接手巴尼耶的工作起,贝鲁的任务就是应对法国日渐失控的财政赤字,不过他选的办法可不轻松:削减438亿欧元的政府开支,取消公共假日,还要压缩医疗和社会福利的预算。这一招无疑戳中了法国社会最敏感的那根神经。反对党当然不可能轻松放过这个机会,左派批他“不关心百姓生活”,右派批他“搞垮经济”。于是,一场注定会败的信任投票,就变成了法国政坛动荡的一个标志性事件。
马克龙本打算趁此“抢先一步”,把财政困难推给议会,让反对派也得承担一点责任,但现实结果却是,反对派轻松拿到政治分数,他和贝鲁反而变成了替罪羊。其实,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谁坐了总理的岗位,而在于法国已经连续50多年没能实现预算平衡,债务像雪球般越滚越大。到2025年第一季度,法国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已经高达114%,财政赤字也达到了5.8%,差不多是欧盟规定的3%的两倍。国债的利差差不多跟2012年欧债危机时的水平一样,市场已经开始重新评估法国的信用风险。换句话说,不管谁去上,都得面对同样一堆烂摊子。
更棘手的是,这已是马克龙三年来换了第四个总理。去年12月巴尼耶辞职之前,法国最年轻的总理阿塔尔也只撑了半年。一个大国两年换五次总理,足以说明问题不在个人,而在制度和政治格局。自从马克龙在2022年成功连任后,议会变得三分天下:左翼、极右翼和中间派拉得很紧,谁都拿不到绝对优势。马克龙试图用“走钢丝”的办法来压住局面,可每次关于预算的争端都像一次生死考验似的。如今贝鲁倒台,换人也是频繁跳戏,法国的僵局似乎还没有尽头。
有人指出,法国的难题变得更严重,主要是因为外部环境也不太好。俄乌冲突拖得越久,欧洲的安全压力也在不断增加。年初,马克龙还高调提出“欧洲必须做好出兵乌克兰的准备”,试图通过强硬的外交手段缓解国内的矛盾。不过,结果还没等法国付诸行动,国内的财政状况就已经拖垮了政府。用法国人常说的话来说,“还没打仗,财政就先崩了”。这让外界对马克龙的领导能力更加质疑:他既没办法解决国内的赤字问题,也难以实现欧洲自主的战略目标。
不仅仅是巴黎的问题,法国的情况直接牵动着整个欧洲。作为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,也是欧盟一体化的重要推手,法国如今在财政、政治和社会多个方面都陷入困境,摇摇欲坠。西班牙媒体感叹:“法国一打喷嚏,欧洲就感冒。”这句话之前多用来形容法国的影响力,但现在更像是对现状的无奈写照。目前欧元区的资本市场承受压力,内部领导权的角逐也变得更加激烈。德国难以独自扛起大旗,意大利也自顾不暇,要是法国的稳定再出问题,说不定十年前的欧债危机就会重演。
更让人担心的是,马克龙自己不打算辞职,也不考虑提前选举,打算撑到2027年。这意味着接下来两年,法国的政局可能继续像“总理轮番登场”的场景一样上演,财政危机和政治危机交织在一起,慢慢演变成一种“慢性疾病”式的长期衰退。这不仅会削弱法国在欧盟的地位,还可能给极右翼的勒庞和国民联盟制造机会,为法国的未来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。
所以说,贝鲁的下台并不代表危机结束,而只是新一轮局势的开启。法国的难题,马克龙的困扰,其实都折射出整个欧洲的境遇。当巴黎的议员们还在为预算案争来争去时,欧盟已经感受到一丝寒意。在美国和俄罗斯双重压力下,欧洲本该携手共进,可法国的政治 Internal纷争却让欧洲的裂痕越拉越大。最后受伤的不只是马克龙和他的总理们,整个欧洲都难逃这个局面。
富豪配资-网络配资公司-配资网上配资-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